从小学到现在,身边有很多从优秀变为平庸的例子。小学同年级班成绩拔尖的几位同学,进入初中基本不甚了了。初中名列前茅,进入区最好高中的同学,大部分在高中同样表现平平。高中出挑的同学,进入名校后,大多泯然众人矣。本科成绩出色的同学,有一部分念了博士,信誓旦旦要做出些科研成果,等迈入科研这一条路后,发现科研跟前十六年那种学习已知知识的模式不太一样,于是放弃了最初可爱的誓言,只求一张毕业证书。

推其本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每往上进一步,优秀人才的密度越来越高。全区最优秀的初中生才能进区里最好的高中,全国最优秀的高中生才能进顶级学府。在当地一个街道里优秀的初中生,到了区里最好的高中,身边每个人都是所在街道优秀的初中生。在区里优秀的高中生,到了全国顶级学府,身边每个人都是所在区优秀的高中生。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每个阶段的努力程度不一样。高中的时候,学校老师、家里父母都一起督促着你,你不得不“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习。进入了大学之后,父母远在天边,学校是自由的氛围,学校越好,对学生管得越松,全靠学生自觉。而不少人做不到自觉,没人监督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怎么开心怎么玩。学习心态松懈下来之后,焉有不平庸之理。

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能力不一样。小学、初中,有点小聪明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高中和本科,智商不赖、努力勤奋,也能取得较高的分数。读博士,可能更需要你对未知领域的钻劲,以及韧劲。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你的长处和某个阶段所需要的能力正好匹配上了,那你在这个阶段便如鱼得水。

有的人聪敏,但是懒散,那他可能在小学和初中如同神童一般,等进入高中后,却迅速陨落。有的人智商中上,循规蹈矩,在高中和本科这种学习现成知识的时候,可以大放异彩,但是到进入需要自己独自探索未知的科研领域时,却可能手足无措。

还有就是运气了,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高中的时候觉得高考是拼搏的结束,等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停止心跳之后竞争才彻底消失。生命不息,竞争不止。

工作之后依然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能力不同。在学校的时候优秀,不意味着工作之后就顺利。工作前五年顺利,不意味着后面的十年平步青云。

就算你整个的工作生涯都很完美,如果你的家庭生活一团糟,或者下一代不成才甚至不成人,那你同样会为人所诟病。

人生如下棋,最好能预判接下来的几步,并提前做准备。比如预判下一个阶段最需要的能力,并在下一个阶段到来之前,将这方面的能力提升起来,这样等下一个阶段真的来临时,依旧能有条不紊。勤奋也是必须的,人生那么长,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