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每年年终都会写一篇文章回顾过去的一年。一来,可以梳理过去一年的得失,以制定下一年的目标与计划;二来,若干年后如果想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这一系列文章可以作为锚点,方便按图索骥。

生活越是按部就班,时间过得越快:今天与昨天差不多,这周与上周没区别,这个月与上个月也没变化,这样我们就会对时间的流逝感到麻木。2019年发生了很多事、很多变化,这是漫长的一年。

上半年:设计了兼顾效果和效率的多目标检测模型、mentor离职、实习生触碰公司高压线、2018年开源的yolo系列训练框架1000星、和同事三周时间刷了一个行人检测的benchmark等等。

下半年:来到一家初创公司、开始学着带团队、建立面试培训体系、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和同事开发了一个语意分割框架(一周时间200+星)等等。

细致地说来,有以下方面。

工作之外

今年上半年开始打王者荣耀,简直快打疯了,工作日每天打两个小时,非工作日打六七个小时,差不多持续了四个月。

之前看到周围的朋友打游戏上瘾,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觉得他们自制力比较差,等到自己上瘾之后,发现其实自己自制力也一般,对我而言最好的戒游戏方法就是卸载APP。整个戒游戏的过程差不多持续了两个月。

上瘾式的打游戏非常浪费时间,也费眼睛和身体。以前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找点事干,看点书、出去逛一逛或者打扫一下卫生。

上瘾那段时间,空余时间基本都在躺着打游戏,房间不脏到自己受不了不会去打扫,更不会出去逛,kindle打开看了不到五分钟就觉得无聊。

因为打游戏的原因,自己制定的一年100本书目标也没达到,差不多看了70本,其中对自己比较有启发的有14本。

即企业成长:《日本制造》、《揭秘无印良品》、《洛克菲勒自传》;工作方法:《麦肯锡方法》;经济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社会与生活:《今日简史》、《人世间》、《城的灯》、《羊的门》、《生命册》、《三四郎》;国画:《傅抱石谈中国画》、《关于构图问题》。

其中《日本制造》、《揭秘无印良品》里面有不少管理方面的真知灼见,受益匪浅。《麦肯锡方法》里提到了不少让工作做得更好的建议,比如MECE分析法、一张图陈述一个问题、电梯法则、先摘好摘的果子等等。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经济学到底在解决问题,没有数学公式、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堆叠。

《人世间》、《城的灯》、《羊的门》、《生命册》、《三四郎》是小说,讲述了各种人生的可能性,给我们理解人生提供了一些新的角度。

《傅抱石谈中国画》、《关于构图问题》为我打开了欣赏国画的大门,特别是《关于构图问题》,这本书让我得以了解国画大师作画的时候在想什么,同时里面提到的很多点,比如疏密、虚实、浓淡等等,不仅能教会我们如何欣赏,对于平时拍照也能有不少帮助。

更重要的是,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如同诗词一般的“诗言志,词言情”,同时国画里每个地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比如“中庸”。

工作以内

在技术层面,在效果和效率两方面对目标检测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泛化到其他计算机视觉任务(比如语意分割、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等等)上,在泛化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常识体系,该常识体系能将大部分计算机视觉任务囊括其中。

同时在做项目和开源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优化逻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技术上的事情,通过这个逻辑,能很快地向前推进、做得越来越好,比如我之前做的模型加速和刷行人检测benchmark等等。

这个逻辑也能拓展到非技术上的事情上。下半年来到新公司后,很多非技术上的事情,我都是通过这个逻辑往前推进,效果不错。

比如发现面试官对于面试的理解不统一、面试水平良莠不齐,然后推动建立面试培训体系,发现算法工程师做项目效率较低,经过分析和定位,问题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所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建立起技术培训体系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套优化逻辑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这套逻辑下,一件事情能不断优化。比如我们建立起来的面试培训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的机制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根据现状不断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