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钱颖一讲的经济学原理视频,里面有两点我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将经济学总结为了三类、十个原理。三类即人们如何做决策(微观),人们如何相互作用(微观),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宏观)。

人们如何做决策包含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物的成本是为此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思考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作用包括贸易能使人人收益、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式、政府有时可以改进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包括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政府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得失交换。

对于不懂经济学的人,这十个原理可以立马让他了解到经济学是什么;对于经济学专业的从业者,这十个原理构筑了他的思维模式,面对一个现象,可以从这十个角度入手。

另一个是,由这十个原理,钱颖一提到教育的本质,并引用了教育家Skinner的名言“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is forgotten”,钱颖一告诉学生,学完经济学这门课,大部分东西大家都会忘掉,但是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十个原理。

仔细想一想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我们首先会从细节学起,像盲人摸象一般,等我们摸得差不多了,就会把所有的细节,通过归纳构筑成一个层层抽象的图(bottom up)。

比如经济学,钱颖一将其归纳构筑为一个两层树形结构,即将经济学分为了三类原理,每个类别下面又分为了若干个问题。

比如化学,门捷列夫根据已有的化学元素及其特性,绘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比如国画。南齐谢赫在《画品》里提到评品画作的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比如建筑。贝聿铭在一个纪律片里讲到“Architecture basically is simple, is just form, space, light and movement, details”。

比如佛经。佛经里的三法印、四谛、五蕴、十二因缘。

比如摄影。构图、色彩、光影是摄影中三个重要的问题。

比如计算机视觉。大部分计算机视觉任务都会面对scale、clutter、occlusion、deformation、viewpoint variation、illumination variation这几个挑战。

树形结构中越靠近树根的层级越抽象,越容易在脑子里留下印迹,越容易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大部分学科往上抽象,最后都是相似的哲学原理,Skinner名言中的“survives”对应这部分;越远离树根的层次越细节,越容易忘掉,对应Skinner名言中的“forgotten”。

归纳的过程是对新知识的二次加工,通过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重构这些新知识,此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新知识的理解,缩短我们与新知识本质的距离,不被新知识的表象所束缚。

同时这些新知识也完善了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增加了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工具库里的武器。新知识和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相互促进。

归纳结束后还可以进行演绎(top down),如同门捷列夫绘制出的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些元素当时并没有被发现,但是根据归纳的规律门捷列夫可以预测出这些还没被发现元素的特性。

当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归纳演绎,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越多样,“横看竖看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认知的世界就会越接近真相,那么我们改变世界也会越来越容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