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0年9月4号,我第一次踏上上海,那天比今天热,我记得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宿舍床上辗转反侧。

宿舍是四人间,下桌上铺,只有一个挂在天花板的风扇,东南西北转着吹风,但是床铺有一人高,风扇的俯角太小,风扇转一圈只有一个很小的时间段会朝向自己。

我们四个人刚从天南地北凑到这个宿舍不足两天,就开始了卧谈会,高频率的卧谈会一直持续到大二,每周有好几个晚上都会聊到凌晨,有时候大家轮流讲自己的经历或者科普新知,有时候大家就一个问题发生激烈的辩论。

我们来自不同省份,中国所有人虽然都共享着儒家文化,但是各地有自己的特异之处,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成长环境各异,三观也有一些区别。

所有这些不同作为染料,在这个四人寝室里搅拌、融合甚至触发化学反应,最后每个人身上逐渐有了对方的影子。

或者说一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对这群人所有特质取一个平均值,如果他们彼此不排斥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会距离平均值越来越近。

这四年宿舍生活中,我受室友影响的地方有不少。

比如好奇心。在跟大家的交流中,会发现大家会讲很多我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但是没深入研究过的东西。这个背后很重要的一个点是他们的好奇心比我强烈,对于未知的东西有探索的冲动,对于已知的东西有求知的欲望。另一个点就是信息搜集能力。

我们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长大的一代,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信息源很多,信息也很多。如果没有信息搜集能力,在如此丰富的信息源和信息面前,我们就像面对一个宝箱,却没有钥匙。只有拥有了信息搜集能力,我们才能最大化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信息搜集的工具是搜索引擎,但是信息搜集不是简单地把关键词键入搜索引擎,然后回车。我们得知道怎么构建关键词,根据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修正关键词,以及熟悉搜索引擎的语法和机制。

比如独立思考。平时卧谈会我们会就千奇百怪的问题进行辩论,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有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分析框架,而不是没有观点,或者简单地凭直觉论述,或者复述网上、书上看到的观点。

独立思考能力有赖于见多识广和勤于思考。见多识广,包括经历和理论,经历即自己或者他人的经历(比如跟他人交流或者从书中了解),理论就是人类历史上针对各种问题形成的各种解释。勤于思考,则是针对见多识广进行比较、批判、吸收,然后形成自己的逻辑与观点。

比如表达能力。深度交流的卧谈会中能发现有的人表达能力很强,观点清晰,表述有趣。无论是讲聊天还是辩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表达能力都至关重要。

故事也好,观点也好,要有听众或者读者,故事、观点本身当然重要,但是如何表达也很重要。故事、观点如同商品,表达能力就是销售员。

虽然我们经常说,不要看别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但是在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也好,不少情况我们是在看别人说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比如论文评审、晋升答辩,因为这种情况,读者不一定对你做的事情非常熟悉,那他如何判断你做的事情到底价值几何呢?

同时,现在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我们跟大部分人相处的时间范围都不会特别长,而我们要认识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本质时,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一般情况,我们没法认识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本质,我们只能认识到其表面,而这个表面往往通过这个人的表达能力构筑。

表达能力是表象,背后由好奇心和独立思考支撑。好奇心驱使我们去接触更宽广的世界,这是食材;独立思考是小火慢炖,让我们将食材炖成一锅鲜汤;最后表达能力把这锅鲜汤进行一番包装,进行售卖。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在课本扉页写下了一行字“文学、经济金融、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历史、思想史、哲学、宗教”,这是我当时脑子里能想到的所有知识门类,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本科里要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以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距离大二已经过去了九年,我只对其中的文学、经济金融、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哲学、宗教有一点了解。

这个漫长的过程,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好奇心逐渐建立起来了,独立思考方面有了自己的三观。因为平时看得多思考得多,每有一些感悟就喜欢找人竹筒倒豆子,或者写成文章,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这个过程形成的积淀,对于面对人生中或者是工作中的问题,每次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发现了很多新的知识门类,比如国画和西方油画。学习不同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回顾十年前开始的四年本科,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交大的老师,而是交大的学生。而这些影响中最重要的又是上述三点,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能力,以及根据这三点进行实践所形成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