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最近看了《人类简史》,里面“虚拟的故事”这个概念让我深受启发,我借用这个概念结合在《人生问题》里这篇文章里已经形成的一点想法,形成了一个新的想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我们既是故事的消费者,也是故事的生产者。

有的故事大家都相信,即“大家的故事”;有的故事只有自己相信,即“个人的故事”。

“大家的故事”承载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跟生物基因类似,有利于物种/族群,但不一定利于个人。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个人的故事”,用来对冲“大家的故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部分虚构的故事

比如日常生活里的故事。应聘的时候,招聘方生产了一个故事,吸引我们加入。晋升答辩的时候,我们生产了一个故事,获取评委的欢心。写论文的时候,我们生产了一个故事,博得审阅者的认同。这些故事里,一部分有事实作为依托,一部分虚构。

完全虚构的故事

还有一些故事是完全虚构的。比如 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

例如教会的根基就在于宗教故事。像是两个天主教信徒,就算从未谋面,还是能够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或是一起筹措资金盖起医院,原因就在于他们同样相信神化身为肉体、让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救赎我们的罪。

所谓的国家,也是立基于国家故事。两名互不认识的塞尔维亚人,只要都相信塞尔维亚国家主体、国土、国旗确实存在,就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

至于司法制度,也是立基于法律故事。从没见过对方的两位律师,还是能同心协力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辩护,只因为他们都相信法律、正义、人权确实存在。

然而,以上这些东西,只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故事的意义

这种通过故事创造的东西,用学术术语来说就称为“小说”、“社会建构”或者“想象的现实”。

所谓“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存在,想象就完成了惊险的一跃,成为现实。

“想象的现实”具有巨大的力量,它使得构建大型社会组织成为了现实,比如大型公司、宗教团体、军事单位、国家等等。

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它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区别与其他生物,让我们成了万物的主宰。

这些虚构的故事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我们可以将人的基因分为两种,生物的和文化的。

生物基因决定我们的生物性状,比如眼睛大小、头发颜色等等,以及生物本能,比如生存、繁衍。

文化基因决定我们的文化行为,人跟动物很大的不同在于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文化行为,比如尊老爱幼、孝顺、上进等等。

故事的分类

我们将故事进一步分为“大家的故事”和“个人的故事”。大家的故事即大家都相信的某件事;与此对等地,个人的故事即个人相信的某件事。

“大家的故事”重点在于共识,即有一群人相信的时候,它就存在,如果只有个别人相信,它就不存在。

“个人的故事”就简单得多,只要有个体相信,它就因为这个个体的存在而存在。

“大家的故事”一定是“个人的故事”,“个人的故事”不一定是“大家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定义“个人的故事”这个概念呢?

因为“大家的故事”是文化基因的载体,而文化基因跟生物基因类似,对于物种/族群而言,它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它不一定是有利的。

比如,中国的文化很重视教育,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甚至美国常青藤,但是如果我生了个孩子,就是对读书不感兴趣也没有天赋。

我按照“大家的故事”行事,整天逼迫他学习,最后可能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孩子成绩就是不好,人家还在都上了名牌大学,我家孩子高中就考了个职高,我焦虑得不行,觉得孩子这辈子完蛋了;孩子也难受,自己明明对手工艺更有天赋、更有兴趣,却整天在做题,做再多也做不明白,事倍功半。

这种情况下,在我发现“大家的故事”行不通的时候,我创造“个人的故事”,别人相信不相信无所谓,我自己相信就行:手工艺也挺好,锻炼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不用整天看电脑,对眼睛也好,也算有一门手艺,能养活自己,另外孩子挺勤奋、人品也好,还奢求啥呢。

进可攻退可守

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消费着“大家的故事”,甚至没意识到“大家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认为一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大家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因为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浸淫在“大家的故事”之中,导致“大家的故事”这么一个虚构的东西竟然成为了一个现实的枷锁,紧紧地束缚住了我们。

就像我们在一片草原上,有部分区域有重兵把守(即现实生活中的有暴力机关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不让通行,除此之外每个地方都可以走,但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所有人都只走其中三四条路(也就是“大家的故事”),我们便以为这片草原只有三四条路,虽然其他方向的路可以走,甚至路更加平坦,但很少有人尝试。

如果用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我们会觉得这群人好奇怪,有那么路可以走,为什么非要挤在那三四条路,而且一边挤还一边有人抱怨,路好难走。

在“大家的故事”中,有人喜有人忧,喜的话就不用多说了,忧的话,为什么不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个人的故事”呢?

在“个人的故事”里,你就是筑梦师,你可以构建对自己利好的故事,用以平衡在“大家的故事”中的不顺和沮丧。

或者说每个人应该同时消费“大家的故事”和“个人的故事”。因为故事的状况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我们随时根据当前两个故事的情况进行调节它们在我们心中的权重。

比如在“大家的故事”中过得很顺的时候,把“个人的故事”中的精力抽调一些出来;相反,在“大家的故事”里不顺的时候,把更多精力放在“个人的故事”之中。

这就形成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可伸缩的人生哲学。

就像儒家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大家的故事”里顺的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顺的时候,“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

“个人的故事”听起来有不少好处,但是却不容易。如何创造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需要足够的积淀和思考;如何让自己相信创造出来的故事需要强大的内心。


注:“完全虚拟的故事”和“故事的意义”大部分取自《人类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