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骑车在杨浦区一顿乱逛,刚开始的时候注意力在路况上,接着在旁边的建筑和花花草草上,最后注意力来到了自己的思绪上。

往日里思考到一半无疾而终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在我眼前显示着自己的存在感。

我的脑子成了戏台,各个问题“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数百秒”。

过一会儿,各个问题渐渐冷静下来,它们排成队,彬彬有礼,像在诊室外面候诊的患者一样。

在诊室里,我的脑子像一个医生一样,跟某个具体的问题对话,望闻问切,空气很安静,只有一问一答,直到问题解决,或者发现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让它暂时先回家休息,过一段时间再来复查。

接待完几个“患者”之后,脑子开启了下一个模式:好奇心开始发力了。各种为什么在脑子里蹦来跳去,应接不暇,短暂思考一下之后我把它们都暂存起来。

最后注意力回到现实世界里的马路边的熙熙攘攘,人生百态。

在外面乱逛的时候思维突然变得活跃起来不是孤例,以前也经常出现,很多问题的答案或者问题都是在外面乱逛的时候形成的,这也是我喜欢到处乱逛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在外面乱逛的时候,思维会突然活跃起来呢?

我做了一个猜想:思维的活跃度跟感官接收到信号的陌生程度正相关。也就是感官接收到的信号越陌生,思维的活跃度会越高。

具体而言,在公司、通勤的路上和家里的时候,我们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等)接收到的信号在大脑里出现过无数回,面对这种情况,大脑认为不太可能出现危险情况,然后低功耗运行,只保留最基本的功能。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时,感官接收到了与平日里区别较大的信号,这情况大脑没见过,无法预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大脑开始高功耗运转,所有功能全部开启,顺带着思维也进入了激发态,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