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发展的思考
工作快四年,最近一直想从已经过去的这几年里归纳一些经验,从归纳出来的经验里演绎出来一些结论。
恰好这两天同学结婚,哥仨正好有完整的两天时间可以待在一起,探讨一下各自的想法。
听大家讲自己的看法可以知道这个论题下面有哪些角度,减少自己的思维盲区;讲述自己观点的过程则可以强迫自己梳理逻辑,与此同时大家也可以挑战我的逻辑 ,理越辩越明。最后总结如下。
积极主动
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中》提到“八分人才是任务执行者,九分人才擅长执行和制订一流策略。而十分人才,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
工作中,我们需要主动地不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终生学习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所处的行业都在高速发展,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徒弟花几年时间学会师傅那一套,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以前以为研究生毕业就意味着学 习生涯的结束,等工作之后才意识到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需要学习,直到你脱离这个社会。
全面发展
初中和高中让我感受到全面发展很重要,不然总分上不去,所以初高中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木桶效应。
工作初期,我感觉专才比通才更有竞争优势。比如专才更容易找工作,而且找到的工作待遇还更好,同时在部门内部也容易晋升。
等工作三年之后,慢慢地又感觉专才走不远,通才后劲十足。公司越底层的岗位,劳动分工越细碎,需要的技能越单一,专才的竞争优势越明显;越高层的岗位,劳动 分工越粗略,需要的技能越综合,通才的竞争优势越明显。
以表达能力为例子,虽然大部分理工科背景的人都不太喜欢也不太能表达好自己的观点,但是越往上走,表达能力起的作用越大。我们总说“酒深不怕巷子深”,但是实际 情况是如果你自己讲不好自己的故事,别人根本就不会花时间来关注你的工作。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个产品,那么我们既要打磨好这个产品(自身能力),也要销售好这个产品(讲故事)。
信用、杠杆与风险
上面三个词是黄奇帆对金融本质的总结。我想这三个词也能用在工作之中。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要想做更大的事情,我们就得想办法撬动更多的人力和资源,这个 过程就是加杠杆的过程。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撬动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呢?我们对上对下都得有信用。对上有信用,上级愿意给予你机会、人力和资源;对下有信用,下级才能和自己才能“兄弟齐心,其 利断金”。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杠杆也是。杠杆加得越大,能做的事情越大,但是风险也越大,所以管理风险非常重要。
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
中央政府有五年规划,每年年末也会对下一年做出规划,我想这个道理对于个人也是想通的。
我们需要给自己做不同时间跨度的规划,比如半年、一年、两年、三年等等。然后努力把规划变为现实。
半年的规划是“走一步”,一年的规划是“看两步”,两年的规划是“想三步”。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之中尽可能保持相对主动的地位。
同时这种规划方式可以让我们既关注当下,也放眼未来,避免鼠目寸光地只投资于现在,然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人性是短视的,通过“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我们可以一定程度克服这种不太好的人性。
利益共享
工作中利益共享很重要,对上对下都要利益共享,在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之间找到折中点,这种方式短期来看,自己似乎受损了,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才能让自己 利益最大化。
方法的方法
长期做某一类事情的时候,我们总会想一些方法来提高效率,然后换一类没做过的事情,我们又要花一段时间来想一些方法来提供这类事情的效率。
这种想方法的过程不太高效,我们可以总结想方法的过程,然后归纳出方法的方法,它是高度抽象的,虽然很难,但是确实有用。
光靠自己归纳方法的方法,一则太难,二则效率较低,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翻阅一下哲学书籍。
今年翻了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念书的时候觉得马原诘屈聱牙,空洞无物,然而现在再看,却发现很多自己总结的方法的方法只是马原的子集或者实例。
尽人事,安天命
经历的事情越多,越感受到个人的渺小。每个人只是人这个随机变量的一次观测值——我们只是上帝掷的骰子。
做得好,要意识到里面机遇起了不小的作用;做得不好,也不要求全责备,也许只是差点机遇。“尽人事,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