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不惑
2020年快要结束了,延续2017年以来的习惯,《2017,这一年》、《byebye,2018》、《2019,2019》,年底照例写一篇年终总结。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总结2020年,我想我会选择“不惑”。生活上,对于应该找怎样的结婚对象,如果找不到怎么办,工作上,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如果追求不到怎么办,大概都有了基本自洽的答案。与此同时还形成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具体如下。
劳动分工与特化陷阱
劳动分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助力,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它却带来了一些不太显而易见的弊病。
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全球形成了一个分工网络,每个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将自己镶嵌到这个分工网络中,有的国家提供自然资源(比如沙特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有的国家提供基础科学(比如美国),有的国家提供高端制造能力(比如德国、日本),有的国家提供低端制造能力(比如前三十年的中国,现在的越南)等等。
从个人的视角来看,每个国家内部形成了一个分工网络,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将自己镶嵌到这个分工网络中,从事不同的岗位,以互联网为例,分为市场、产品、运营、技术、职能(财务、法务、行政、人力资源)等大类岗位,每个大类里又细分出来很多小类岗位。
个人的分工不是从就业才开始的,我们的教育经历就开始体现了,比如高中分文科、理科。
本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每个学科门类下面分一级学科,比如工学下面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下面再分二级学科,比如信息与通信工程下面有信息与通信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二级学科。
大部分个体从出生到退出劳动市场的整个过程,基本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特化的过程,我们的技能越来越娴熟,视野越来越狭窄。
技能越来越娴熟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件好的事情,因为生产效率提高,每个人就能享受到更多产品和服务。
但是特化对于个体而言可能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
容易变成井底之蛙,然后生成一种自我中心主义,觉得自己的岗位是最重要的。
不容易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比如一个技术接到的需求来自产品,产品的需求来自市场,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时候容易发生信息失真,更不用说这里信息流是在不同岗位之间传递的,不同岗位意味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最后我们很可能做了一个信息失真的需求,然后需要返工。
职业发展受限。按照权责来看,一个公司所有的岗位会形成一个树状结构,越往上权责越大,所需要的视野和能力也越更综合。
工具属性与人属性的冲突。我们不断专业化、特化的过程(工具属性)也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会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我们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人属性)之中。
工具属性需要的是理性,基于逻辑,人属性需要的是感性,基于生命情感。如果工具属性主导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会在跟自己、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高中越来越淡化文理分科,本科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背后的原因之一。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在无意识地走向特化,那么有什么办法跳出这个既定路径呢?
层层抽象
我想层层抽象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特化过程。层层抽象这个概念受软件开发过程启发。
当我们开发一个比较复杂的软件时,我们会在开发前做抽象和模块化,将整个软件抽象成多层结构,每一层屏蔽下一层的细节,每层之内依据高内聚、低耦合法则拆分为多个模块,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
我们在受教育阶段或者工作阶段可以采取一个逆向过程。我们把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做好之后,横向看看还有哪些学科、岗位,大致了解他们的职责。了解完之后,再把自己所属的学科、岗位以及横向关联的学科、岗位抽象为一个实体,看看横向还有什么,再去了解。
依次横向关联、纵向抽象,我们就能以我们现在所处的学科、岗位为起始点遍历相关的所有学科、岗位。这个过程的终点可能就是哲学和宗教。
分析与综合
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上述两个主题,那就是分析与综合。也就是我们处于一个系统的顶层时,我们会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将其层层拆解为无数个小系统;而当我们处于一个系统的底层时,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的方式还原整个系统的全貌。
技术的哀歌
“劳动分工与特化陷阱”这一节提到了以互联网公司为例的劳动分工——市场、产品、运营、技术、职能(财务、法务、行政、人力资源)。
长期来看,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动力,也就是邓小平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在互联网公司中,技术部门容易沦为工具人。
从社会这个经济系统来看,它的关键在于保证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它解决的问题就是发现市场需求并供给产品、服务。而发现市场需求并供给产品、服务这个链条大概是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与设计、技术开发、产品运营、市场推广。
技术开发离问题很远,产品侧给技术侧提需求,技术侧照此实现,如果把一个公司比作一个人体,那么技术开发就是手和脚。离问题远的好处是旱涝保收,“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坏处是看整个行业容易雾里看花,比较被动,行业发展如何、公司发展如何都不太容易知道。另外,距离问题的中心越远,自然越边缘,能撬动的资源也越少,问题的解决与否与自己越没关系。
距离问题的中心越近,风险越大,杠杆越大,目标感越强,行业经验越容易积累。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上一节“技术的哀歌”受启发于这两年做开源项目的经历,这个过程基本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一个开源项目OneStageDet大概是2018年底写的,动机是看到市场上基于PyTorch的YOLO实现要么细节跟原论文不一致,要么代码写得比较差,同时想找一件事情挑战一下自己。这个项目现在有了1800+ star。
第二个开源项目vedaseg大概是2019年年底写的,动机是当时在参加一个语义分割比赛的时候,发现没有基于PyTorch的好用语义分割工具箱。这个项目大概350+ star。
第三个开源项目vedastr是2020年年初,动机跟第二个开源项目类似。这个项目大概200+ star。
做完vedaseg和vedastr后,我们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个基于PyTorch的计算机视觉任务工具链呢?横向上包含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图像分类、文字识别、文字检测等;纵向上包含数据分析、训练、加速、部署等。这是第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调研之后发现当时开源市场没有基于PyTorch的计算机视觉工具链。但是Paddle算法团队基于PaddlePaddle做了一个类似的工作,这个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判断的正确性。然后我们就开始规划并实现,后面我们发现OpenMMlab在mmdetection之后也开始横向扩展,再次印证了我们产品规划的正确性。
整个工具链我们大概十一月份完成了,大概有1000+ star。跟Paddle算法团队和OpenMMLab相比,这点star数量是大巫见小巫,毕竟我们没大公司品牌背书、没有大公司的推广能力、没有大公司的人力投入(我们只是在项目空余时间搞一搞)。
但是即便如此,能有这样的成果还是不错的。这样的成果依赖于我们产品规划打了一个时间差,产品的确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工作的质量不错,我们有一定的推广能力。
但是这个推广能力是第二个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之前一直在知乎上写技术文章,积累了18000+的粉丝量,这个账号有一定的推广能力;与此同时,写技术文章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计算机视觉自媒体朋友,他们帮助我们做了一些推广。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市场调研、产品、推广非常重要,相比于技术不遑多让。想到了4P理论,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推广)。即使做开源,4P理论依然用得着。或者说做开源的过程,其实有点像创业,得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与设计、技术开发、产品运营、市场推广。
个人数字化
这两年数字化的概念很火,企业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由此我联想到了一个概念——个人数字化。
能联想到这个概念跟上面一节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定关系。“无心插柳柳成荫”里面提到两件事,一件事情是在知乎上写技术博客,一件事情是在github上做开源。这两件事情让我结交到一些朋友,我想能结交到一些朋友的原因在于,这两件事情是对个人做的数字化。
也就是把我们的特点、能力标签化,标签背后的支撑物是数字可见的,比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代码等等。
个人数字化有哪些优点呢?
自己给自己打标签,掌握主动权。工业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我们会不断结识新的朋友,而且整个过程不会太长,几个月到三五年之间。不像以前的农业社会,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待在一个地方,每个人都知根知底。
陌生人社会,认识新朋友就是一个打标签的过程。虽然打标签容易形成偏见,但是这的确是陌生人社会最高效的方法。既然,在陌生人社会我们大概率会被打标签,那么我们可以去主导他人打标签的过程,以免他们发生误判,而个人数字化就是主导他人打标签的一种方式。
降低他人认识你的成本。这里的成本是双向的,他人有成本,自己也有成本。他人要要认识我们,需要跟我们一起交流、共事,观行、听言、察色。这个过程信息密度比较低,所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就是时间成本会很高。而经过了个人数字化,他人可以在高信息密度的情况下了解我们,时间成本大大降低。这个过程对时间、地点都没有限制,只要有网络就行。
认识世界
今年看了一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频,然后开始系统性地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感觉多了更多认识世界的视角,这些视角也让我多了很多想法和思考。希望明年可以更广泛、深入地研究公司的整体运作原理。
宗教与哲学
人有感性和理性两面,感性基于生命情感,理性基于逻辑,宗教负责前者,哲学支撑后者。宗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跟自己相处,提高幸福感;哲学可以让我们掌握方法的方法,做事情更加高效。
今年看了一些佛教的东西、西方哲学导论。佛教里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概念有缘起性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概念有实事求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实践与认识、否定之否定、群众史观。